[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视频观]室内设计炕柜
大家好今天来介绍的问题,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视频观,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白色衣柜配什么颜色炕柜
最好选择白色为主调、有小的深色块点缀。
给你一张照片,仅供参考吧!
榻榻米把衣柜放床上真的方便吗有没有装过的说一下使用感受
方便使用。感受很好。榻榻米可以节省很多的空间。适合小户型使用。
养猪用的地炕
不知道你建火炕是要做什么,育雏鸡?给仔猪加暖?还是加热畜舍还养殖畜禽?不同的用途火炕的建设要求和方式是有不同的,如果是用来加热畜禽舍就可以用单烟道的火炕,如果是育雏要保证房间的热量的均衡,不能有热的聚结点和热死角,所以就不能建单烟道的.具体要怎么建,你可以找一个会做家庭用火炕的人,把你的目的和要求告诉他,他会给你设计的很好的.如果自己建的话,给你几点建议:
1.烧火点一定要设在舍外.
2.烟道与地面距离不要太小,这样可以保证热量散的均匀性和特久性.
3.最好是在建设畜舍是采取保暖措施,这样可以节约不少加暖费用,虽然一次性投资大了点但还是很划算的.
火炕 火炕,是北方居室中常见的一种取暖设备,满族人也把它引入了皇宫内。盛京皇宫内多设火炕,而且一室内设几铺,这样既解决了坐卧起居问题,又可以通过如此多的炕面散发热量,保持室内较高的温度。如在东厢的关雎宫,一宫内就有七铺炕面,麟趾、衍庆、永福各宫中也是如此。而且不仅在各宫室内这样,甚至作为值更人员歇息住宿的崇政殿两翊门也铺设有火炕与火地,可见皇宫内铺设火炕之普遍。
东北人住火炕的历史,至少有有千年以上。古书中说辽金时期住在这里的女真族(满族先世)“环室穿木为床,煴火其下,饮食起居其上”。所谓“环室”就说明室内不仅一个方向有炕。发展到后来,就是满族民居中所筑南、西、北三面相连的“转圈炕”、“拐弯炕”民间俗称为“万字炕”或“弯子炕”。
过去关东满族传统住宅,一般是“口袋房”的开式,屋门开在东侧而不在正中。进门的一间是灶房,西侧居室则是两间或三间相连,室内南北炕与屋的长度相等,俗称“连二炕”或“连三炕”。因是供人起居坐卧的,炕面宽五尺多,又叫“南北大炕”或“对面炕”,正面的西炕较窄,供摆放物品之用。炕之间的空地称为“屋地”。实际上,室内的大部分平面空间都被炕占据,所以人们的室内生活主要是在炕上。家里进来客人,首先请到炕上坐;平日吃饭、读书写字都是在炕桌上;孩子们抓“嘎拉哈”、弹杏核、翻绳(俗称“改股”)等游戏也是在炕在玩。
万字炕和东北地区许多民间礼俗有着密切关系。在旧时老少几代同居一室的大家庭中,南炕因向阳温暖,是家中长辈居住之处,其最热乎的“炕头儿”位置(靠近连炕锅灶的一侧),供家中辈份最高的主人或尊贵的客人寝卧,北炕则是家中晚辈居住或作烘晾粮食之用。西炕一般不住人,在满族人家则是特殊的地方,因为西墙正中是他们安供家中“祖宗板”(祭祀神位)之处,所以炕上只能摆设祭器供品,不许乱放杂物和随意踩踏坐卧。
过去东北的许多人家,儿子聚妻生子后,仍与父母同住一室。为避免不便,常是把两、三开间的居室用木板糊纸作“软间壁”,从炕面到房梁栅成里外两个空间,也有的是在相应位置设活动的栅板,白天撤去,晚间安放。此外,在与炕沿平行的正上方,从栅顶吊下一根长竿,称为“幔竿子”,用以悬挂幔帐,晚间睡觉时可以放下,避免头顶受我着凉,也可以起到南北炕之间的遮挡作用。
东北民宅室内阵设也与万字炕格局相应。南北炕炕梢(靠房山墙的一端)摆放炕柜,上叠放被褥枕头等寝具卧具,俗称“被格”。西炕上则放与炕长相等的“堂箱”(或叫“躺箱”),装粮食和衣物。箱盖上摆放香炉、烛台等供器以及掸瓶、帽筒、座钟等日用陈设。
火炕最主要功能就是取暖。因为烧炕是通过做饭的锅灶,所以只要吃饭、烧水、炕就是热的。为了冬季御寒,有的人家把室内地面下也修成烟道,称之为“火地”或“地炕”在特别冷的季节加烧火地以提高室温。尽管室外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屋里炕面、地面一起散发热量,仍然是温暖如春。
做饭的锅灶不与火炕在同一个房间。火坑中空,形成烟道,并通过烟道进行取暖。
东乡族的庄窠是如何形成的
庄窠的形式虽基本相同,但部分设施却有差异。回民庄窠入门处多有砖雕、照壁,院内设有自用井;土族庄窠有套庄和联庄的布局,庄墙高大;藏族庄窠房顶四角和门前有各色布幡飘扬,室内增加了小佛堂;撒拉族庄窠,房子进深较大,庄内多为一面或两面建房,木刻花纹,透雕雀替,较为考究。
百年来当地居民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不断革新改造,创造和完善"庄窠"这种居住形式,使它不断适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虽然青海气候干燥,风沙较大,但庄窠内部却很洁净。同时,它还有方便生活,保障安全,能就地取材,施工方便等优点。因庄窠有避风沙、保温好、易美化、易建造等特点,所以至今仍被当地农民广泛采用。
东乡族把居住的家院叫庄窠,庄窠多半依山而筑,屋外有一丈多高的土墙围住,内有空地,有的四面盖屋,有的三面盖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阳面盖横折的两面房,也有的只盖一排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两面房。房屋的建筑除了门、窗以及梁檩椽用木制以外,其余都用泥土砌成。
东乡族人盖房打庄窠,一般没有择地看风水的讲究。但受汉族
影响,立木时,用红布包梁。盖房打庄窠,除了请少量木匠以外,打墙、泥水活,都由家庭邻里和亲戚朋友帮工,先打庄窠墙,尔后盖房,上梁时,家庭主妇拿出红布和金银首饰之类,包在大梁上,用几束散麻扎住。之后,不解不取,任其久远。
清朝宫廷摆饰像玉如意土定瓶
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紫禁城作为九五之尊的帝王宫殿,有九位帝王在此居住生活,处理朝政,紫禁城内的宫室陈设与空间布局无一不彰显皇家的风格特点。
清代的紫禁城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这些场所由于使用功能不同,其内部空间陈设也各有特色。
紫禁城的外朝部分,是清代帝王举办政务、举行朝会的场所。以坐落在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和左辅右弼的文华、武英殿为主体,再包括沿墙南缘的办事机构内阁以及档案馆、銮仪卫等大库。而其中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占据了紫禁城中最主要的空间,在建筑设计和殿内陈设布局上,以其宏伟的规模,威严的气势取胜。
太和殿在明初称奉天殿,嘉靖年间改称皇极殿,清初才改为今名太和殿。太和殿是紫禁城内最重要的殿堂,也是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中规格体制等级最高的建筑。
太和殿殿高十一丈(实测是35米),殿顶为重檐庑殿式。殿宽60米,开间原为九间,康熙年间改为十一间,进深30.3米,为五间,是明清时期所有宫殿建筑中最大的一座。殿内面积两千三百七十多平方千米。它的内外装修极为豪华。外梁、楣都是贴金双龙和玺彩画,宝座上方是金漆蟠龙藻井,靠近宝座的六根沥粉蟠龙金柱,直抵殿顶,上下左右连成一片,金光灿烂,极尽豪华。
殿内安有宝座台基,台基为七级台阶,金漆木雕龙纹宝座高踞在七层台级的座基上,宝座后面背倚雕龙髹漆屏风,宝座左右两侧陈设有太平有象高香几、甪端香几,宝座前面丹陛的左右还有四个香几。香几上有三足香炉。当皇帝升殿时,炉内焚起檀香,香筒内插藏香,于是金銮殿内香烟缭绕,颇显肃穆凝重,在殿内东西墙两侧还陈设有紫檀雕龙顶箱大柜。
太和殿是明清两代举行朝政大典的主要活动中心,明清两朝盛大的典礼都在这里举行。主要包括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三大节等,皇帝均在这进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并赐宴等。平时是不使用的。
(图一)位于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临太和殿大典前暂坐之处,中和殿在明代又称华盖殿,嘉靖年间称中极殿,清初称中和殿,显正方形殿。在大典中它是为太和殿的正式活动做准备的地方。此外,明、清两朝皇帝,每年春季祭先农坛、行亲耕礼,在祭祀之和亲耕之前,要在中和殿阅视祭祀用的写有祭文的祝版和亲耕时用的农具。祭祀地坛、太庙、社稷坛的祝版也在这里阅视。另外在给皇太后上徽号时,皇帝要在此阅奏书。清朝规定每十年纂修一次皇室的谱系——玉牒,每次修好,进呈给皇帝审阅时有比较隆重的仪式,也在中和殿举行。
中和殿内高悬的匾额上,是乾隆皇帝的御书:“允执厥中。”两边柱子上的对联是:“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中和殿内的陈设较为简略,与太和殿陈设不同的是,中和殿内没有高起的宝座台基,只在低矮的地平上陈设有髹漆宝座,宝座背倚髹漆龙纹屏风,前后两侧分别陈设有香筒、香几,宝座的地平下左右设有炭盆,地平前面设有四个高香几,上面摆放有象鼻腿式三足香炉。
(图二:中和殿内陈设)
三大殿的最后一座是保和殿,保和殿位于中和殿之后,面阔九间,重檐歇山顶,明初称为谨身殿,嘉靖年间改称建极殿,清初改称保和殿。清代保和殿内高悬有乾隆皇帝的御书匾额:“皇建有极”。两旁柱上的对联是:“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保和殿内的陈设与太和殿大致相同,惟保和殿内陈设宝座屏风的台阶阶数要小于太和殿,为五层台阶,在宝座台上陈设有髹金漆龙纹宝座及屏风,宝座两边由近及远依次陈设有甪端、炭盆和香筒。宝座前面的陛下陈设有四个高香几,高香几上摆设有三足象鼻腿珐琅香炉。
保和殿虽然在前朝三大殿内排在最后,但是在这三大殿中,使用的频度却很高。清代常在保和殿举行宴会,这里成了皇家举行盛大宴会的场所,清代每年除夕、上元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公主下嫁之时,赐宴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顺治三年(1646年)后顺治帝曾居保和殿,而从乾隆五十四年以后,保和殿又行使了一个新的职能,就是在这里举行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
(图三:保和殿内的屏风宝座)
位于前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座大殿依次修建在一个高达八点一三米的台基上,台基上下重叠三层,俗称“三台”,颇显恢宏气魄。(图四:远眺太和殿三台)三大殿内的空间布局有着相似之处,在殿内陈设有髹金漆雕龙宝座,宝座后面有高大的罩漆屏风,两侧有甪端香几。由于这三大殿位于紫禁城内的前朝,其主要功能是是为了处理政务,举办朝会的重大场所,所以这三大殿整体的特点是代表皇权的宝座屏风、甪端、香筒、太平有象等陈设,没有过多的其他陈设,之所以如此,正是为了突出帝王之唯我独尊的地位,在偌大的空间中,无论有多少人,举行何种政务活动,都只能突出皇帝一人,通过疏朗空透的空间布局来体现皇家肃穆凝重的气势。
与外朝三大殿不同的是,紫禁城的内廷陈设更多的是突出了生活气息,紫禁城内廷的多数建筑承载的是封建帝王起居生活的功能。
紫禁城后半部是封建帝王及其家属居住的地方,称为后寝。其中宫殿、园林、楼、台、亭、阁栉比相连,布局紧凑。每座庭院除有院墙门庑环绕之外,又用高大的宫墙围成更森严的内部禁区划,所以通称为内廷。
内廷大致可分帝、后寝宫——后三宫;后妃宫室——东西六宫;清雍正年以后的皇帝寝宫——养心殿;太上皇宫殿-宁寿宫;太后太妃宫殿;太子宫室等六组宫殿建筑区。
内廷的主要建筑是乾清宫与坤宁宫。由于这两座建筑是帝后的寝宫,所以建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与外朝的三大殿并称为“三殿两宫”。
清宫内廷的宫殿陈设远较外朝三大殿的陈设丰富多彩。内廷中,乾清宫正间、养心殿正间的陈设与外朝三大殿的陈设有相似之处,而其它宫室内部的陈设格局显得灵活多变,随意性较强。因篇幅关系,下面仅举乾清宫、储秀宫及咸福宫几例,来看一看清宫内廷的陈设风格。
清宫内廷中,乾清宫正间的陈设与太和殿陈设格局基本一致。但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政务和群臣上朝议事的场所,除了屏风、宝座、香亭外,根据实际需要,在宝座前又增加了御案。乾清宫的宝座正中设金漆雕云龙纹宝座,后有金漆雕云龙纹五扇式屏风。两侧陈设甪端、仙鹤烛台、垂恩香筒等,座前有御案,全部座落在三层高台上。
(图五:乾清宫内的宝座陈设)
而乾清宫东暖阁的陈设则富于变化,据档案记载:乾清宫东暖阁里陈设:
“东暖阁炕宝座上设:紫檀木嵌玉如意一柄、红雕漆痰盒一件、玻璃四方容镜一面、痒挠一把、青玉靶回子刀一把。左边设:紫檀木桌一张,桌上设:御笔青玉片册、附紫檀匣,砚一方、附紫檀匣、铜镀金匣,松花石暖砚一方,青玉出戟四方盖瓶一件、附紫檀商丝座,五彩瓷白地蒜头瓶一件,右边桌上设:铜掐丝珐琅炉瓶合托盘一分,定瓷平足洗一件,铜掐丝珐琅冠架一件。紫檀木箱一对,左边箱上设:五体清文六套,右边箱上设:西清古鉴四套。续鉴二套。地下设:铜掐丝珐琅四方火盆一件,玉瓮一件。楼上设:殿神牌位三龛,随紫檀高桌二张,铜掐丝珐琅五供一分,铜掐丝珐琅瓶盒一分。黄云缎桌围二件,裁绒毯一方。楼下抑斋落地罩内;楠木包镶床上设:红雕漆痰盒一件,痒挠一把,青玉靶回子刀。左边设:紫檀木桌一张。桌上设:青玉炉瓶盒一分。右边设:紫檀木桌一张。桌上设:汉白玉仙人插屏一件、附紫檀座。青花白地瓷瓶一件,淳化阁帖二十四册,盛于紫檀匣内。年节及寻常铺设:黄氆氇座褥二件,石青缎迎手靠背二份,衣素座褥二件,随葛布套,妆缎坐褥三年,炕毡一块。”
以上乾清宫明殿是清代皇帝升座引见官员以及内廷朝贺、筵宴的处所。东暖阁则为皇帝召见臣工的办事处所,里面陈设则较为随意,没有正殿的那种象征皇权威仪的金漆宝座屏风及甪端、仙鹤烛台、垂恩香筒等,而是一些摆放文玩玉器漆盒的桌子及生活气息很浓的楠木包镶大床等家具。
清宫内廷还有许多宫殿主要是充当帝后们生活起居之用,其建筑的内部空间相对于外朝三大殿来说,空间较小,比较紧凑,但是里面的装修陈设却格外丰富,悦人耳目。
现在举西六宫的储秀宫为例来看一看,储秀宫是西六宫之一,原名昌寿宫,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年建成,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储秀宫。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五十整寿,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修缮一新,在十月寿辰时移居于此,住了十年。当年慈禧居住储秀宫时,这里有太监二十多人宫女、女仆三十多人,昼夜伺侯慈禧起居。
储秀宫的内檐装修精巧华丽。正间后边为楠木雕的万寿万福群板镶玻璃罩背,罩背前设地平台一座,座上摆紫檀木雕嵌寿字镜心屏风,屏风前设宝座、香几、宫扇、香筒等。(图六:储秀宫正间的宝座屏风)这是慈禧平时接受臣工问安的座位。储秀宫西侧碧纱橱后为西次间,南窗、北窗下都设炕,是慈禧休息的地方。由西次间西进是寝室,它以花梨木雕万福万寿边框镶大玻璃隔断西次间,隔断处有玻璃门,身在暖阁,隔玻璃可见次间一切,隔断而不断。暖阁北边是床,床前安硬木雕子孙万代葫芦床罩,床框张挂蓝绸缎藤萝幔帐;床上安紫檀木框玻璃镶画横楣床罩,张挂缎面绸里五彩苏绣帐子,床上铺各式绣龙、凤、花卉锦被。东梢间北边有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八方罩,这些花罩构图生动,玲珑剔透,制作精细,堪称晚清杰出的木雕艺术作品。
(图七为储秀宫东梢间北侧的花梨木雕缠枝葡萄八方罩门)
东次间与东梢间都以花梨木雕作间隔,里面陈设富丽堂皇,多为紫檀木家具和嵌螺钿家的漆家具。东梢间靠南窗有木炕,两侧摆黄花梨雕螭纹炕案,上陈瓷瓶及珊瑚盆景。东梢间东侧靠墙设一张黑漆嵌螺钿翘头案,案上陈设钟表和一对象牙宝塔。墙上悬挂着缂丝福禄寿三星祝寿图,两侧悬挂壁挂,案前地面放有一只炭炉,左侧有紫檀嵌珐琅坐墩和八角落地罩,罩内有桌案等陈设。
(图八为储秀宫东梢间内部陈设)
储秀宫西次间北沿炕上,炕上正中陈设有红漆嵌螺钿寿字炕桌,两边陈设有百宝嵌炕柜,炕下放有紫檀嵌螺钿脚踏。储秀宫内的整个空间布局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图九:储秀宫西次间北侧陈设)
在西六宫中,还有一座宫院,这就是位于西六宫中最西北的咸福宫,它位于储秀宫之西、长春宫之北。咸福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曰寿安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曰咸福宫。清沿明旧,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修整。
咸福宫一区主要由咸福宫、后殿同道堂以及两侧的配殿组成,咸福宫的正殿上悬挂乾隆御笔“内职钦承”匾额。正殿正中的低矮地平上是一组紫檀山水人物宝座屏风,宝座两侧有高香几,香几上陈放着青玉太平有象,前有掐丝珐琅炭炉。在咸福宫的东西两侧墙边依次陈设有紫檀雕云龙顶箱大柜、紫檀雕龙架几案以及紫檀大插屏镜子,东西墙上还挂有挂屏。其中紫檀架几案上摆放着紫檀嵌铜罗汉图插屏及青花瓶等陈设品。大殿布置以中间的宝座为中心,两边的柜架屏镜则起陪衬点缀作用,突显宝座及宝座主人的尊贵。
(图十,咸福宫正殿)
咸福宫在清代曾有多位嫔妃在此居住,已知的有:道光皇帝的琳贵人、成嫔、常贵人、彤贵人;咸丰三年,奕欣的母亲康慈皇贵太妃(道光皇帝的静贵妃)曾在这里短暂居住;咸丰五年到六年间,咸丰帝的懿嫔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也曾在这里居住过一段时间。
咸福宫的特殊性在于它也是清代皇帝经常停留的地方。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一月,太上皇乾隆皇帝病故,嘉庆皇帝先是以上书房作为倚庐,二十天后移住到咸福宫,继续为皇皇治丧。咸福宫按嘉庆皇帝的要求,不设床,只铺白毡和灯草褥。丧事满月以后,再行设床。嘉庆皇帝在为父皇治丧的后期迁到咸福宫,是为了推迟入主养心殿的时间,咸福宫便成为倚庐兼过渡性的寝宫。在咸福宫居住的十个月间,嘉庆皇帝在这里主持政务,引见军机大臣。并写下一对联:“一日万机,咸熙功有作;群黎百姓,福锡德无疆。”嘉庆皇帝的亲政生涯就是从咸福宫开始的。直到该年十月,嘉庆帝才从咸福宫迁入养心殿。
嘉庆皇帝驾崩后,道光皇帝也在咸福宫“寝毡枕块”,为父皇守制,并写下了《初居咸福宫述悲》一诗。道光帝驾崩后,咸丰帝同样在这里守制,在位期间也曾多次在这里小住,默念祖宗世代持守的基业和意志,为此咸丰将咸福宫后殿命名为“同道堂”。
而咸福宫的后殿同道堂,也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宫殿,当年咸福帝的懿嫔(即后来的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于咸丰六年,在此生下了咸丰皇帝的第一个儿子,后来也是惟一一位成活的儿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生子之后,懿嫔很快升为贵妃,迁回储秀宫。咸丰皇帝御赐给慈禧两方印章,其一就是同道堂之印。慈禧在同治年间,最爱钤用这一印章。说明慈禧对同道堂有着太深的感念。
现在咸福宫后殿同道堂里,还保留着咸丰时代的原状陈设。
同道堂是一座五开间的殿堂,分别为正间、东次间、东梢间、西次间、西梢间。正间原有乾隆皇帝御题的匾额:“滋德含嘉”,咸丰时改为“襄赞壸仪”,匾额下方左右两侧悬有挂对,上书“盛世寰区仍望泽,端居宵旰早关怀”。炕上设有黄龙坐褥隐枕,两侧置有炕几、炕桌,上面摆放文玩插屏等陈设物。(图十一:同道堂正间陈设)东次间正东的门墙上挂有奕欣亲手书写的楷书“杜甫秋兴八首”挂匾,南窗的前沿炕上有黄花梨炕桌及楠木多宝格等陈设,(图十二:东次间南炕陈设)北墙上悬有“译经萃室”匾额,下面设有紫檀平头案,两旁有条桌,上面摆有钟表、瓷器及古琴等物。东次间之东为东梢间,东梢间南边为炕罩,炕罩内为前沿炕,上面陈设有桦木圭式案及坐褥隐枕,圭式案上摆放有掐丝珐琅砚匣及笔山,东墙上悬有蓝字“克敬居”匾,此匾蓝字为守孝时的专用字。“克敬居”匾下方为一对乾隆嵌螺钿御笔挂屏。北侧炕罩内为一固定的炕床,这种北床南炕的格局是清代皇宫中常见的一种室内陈设。
同道堂正间往西,一道隔扇门将正间与西次间隔开同道堂西次间南侧为一临窗的前沿炕,炕上正中陈设有炕桌,两边是多宝格和炕几,上面放置文玩器用,临窗墙上挂有壁瓶。与南炕相对的北边墙上悬有一方御笔“宝”字圆匾,一张紫檀长方桌倚墙而放,两边摆有一对圆形扶手椅。西次间之西为西梢间,中间一道隔扇门将两处空间分割开来。西梢间里面的布局与东梢间一致,也是南炕北床的格局。南边临窗的前沿炕上陈设有炕桌炕几,上面摆放插屏、钟表、冠架等小件陈设物。西侧墙边摆放有一件紫檀平头案,平头案上放有嵌瓷插屏及天球瓶,左右两边是一对紫檀嵌瓷扶手椅,墙壁上悬挂有螺钿边框御笔挂对,北边的炕罩内是固定的炕床。
总体上看,同道堂的空间分为五开间,除了正间以外,其他几个开间都是对称一致。特别是东西梢间里,南炕北床的室内设计是典型的清宫内廷家居的布陈风格。在此格局下布置的家具器用疏密有度,富有变化。与空阔壮观的三大殿和赫赫威仪的乾清宫正殿相比,同道堂内的陈设更充满了生活气息。
总体而观,紫禁城内的宫殿由于其使用功能的不同,里面的家具陈设呈现出丰富多变的风格,前朝三大殿为清朝举行重大政务活动的场所,其内部空间布局以空透舒朗为主,在殿内正中位置上摆设髹金漆龙纹宝座屏风及甪端香几等陈设品,此外别无他物,太和殿和保和殿的宝座屏风还被安置在高起的台基之上,以突出其空阔疏朗、以壮观瞻的视觉效果,逾显皇权至高无上的神圣感。而内廷的宫殿布局比较紧凑,由于是起居寝兴之所,所以室内多使用隔扇和各种罩类分隔空间,里面的陈设不仅仅是单调的宝座屏风、甪端香几之类,还增加了诸如插屏、挂对、多宝格、桌案、椅凳、架格、炕床等多种家具以及陈设在家具之中的各类文玩杂宝,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